“花花绿绿的小药丸,外面包着一层漂亮的糖纸,根本没想到是毒品。”在一个同学的生日聚会上,年仅16岁的小飞(化名)人生中第一次和毒品亲密接触。后来他才知道,那些伪装在漂亮糖纸下的药片原来就是新型合成毒品——摇头丸。

在不断壮大的吸食合成毒品大军中,小飞只是其中一员。我国政府日前首次发布的《2014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》显示,截至2014年底,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95.5万名,其中,滥用合成毒品人员145.9万名,历史上,合成毒品滥用人数和比例首次超过传统毒品。自杀自残、暴力抗法、肇事肇祸……由合成毒品滥用所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正在不断显现。

合成毒品以年均增长40%的速度蔓延

“嗑药”、“溜冰”、“打K”……在这些美丽称谓的伪装下,以冰毒、K粉为代表的合成毒品的吸食人员数量急剧增长,已占据中国毒品消费市场的一半。据了解,当前,我国发现、登记滥用合成毒品人员数量已是2008年同期的6.5倍,年均增长速度40%。

合成毒品蔓延何以如此迅速?一位基层禁毒专业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,吸食合成毒品的人数日趋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,合成毒品比传统毒品“来路更广”。海洛因被认为是“毒品中的高档消费品”,价格贵,来路也比较隐秘和狭窄。而合成毒品的来源和制作,相对“简易”,成本较低。

福建省公安厅禁毒总队副总队长黄孝庆介绍,一般而言,传统毒品如海洛因需从原植物罂粟提纯,原植物种植可以通过“天网”和无人机监控到,但冰毒等合成毒品是通过化学品调制,在工厂里用比较简单的流程就能生产,有些合成毒品的生产配方甚至在网上就能查到。

“一些吸食合成毒品的青少年甚至认为,新型合成毒品不是毒品,只有鸦片、海洛因才是毒品,因此吸起来并不感到羞耻和害怕。”公共安全管理专家倪小宇说,加之酒吧、私人会所等娱乐场所多存在监管盲区,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渠道贩毒案件增多,这都给合成毒品的查处工作带来新的挑战。

更让人担心的是,互联网让毒品贩卖也穿上了新“马甲”,往往打开一个聊天网站,就能找到有共同需求的“同伴”;鼠标轻轻一点就完成了一场交易,不出两三天,“货品”就能快递上门。

杭州警方近期破获了一起涉及22个省份的互联网贩毒案件。据办案民警介绍,毒贩子通过在QQ群里频频抛出暗语,吸引“瘾君子”搭讪、私聊,之后进入交易程序。“交易方式非常隐蔽,毒贩子的网店挂羊头卖狗肉,让瘾君子明着拍下各色货物,发货的时候却是掩护重重,其内核乃是万恶的冰毒。”

滥用合成毒品肇事肇祸案事件逐年增多

合成毒品虽然披上了美丽的外衣,但其饮血蚀骨的本质从未改变。

2010年5月22日,湖北省武汉市曾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惨案,47岁的“瘾君子”文梦飞(化名)吸食冰毒后在众目睽睽之下,当街用菜刀将双亲杀死。

近年来,因滥用合成毒品引发的肇事肇祸案(事)件不断增多。吸毒人员因精神病突然发作,导致行为异常,砍死砍伤无辜人员的悲剧已不是个例。公开报道显示,仅今年3月、4月两个月,江西、宁夏、湖南等地就先后发生8起吸毒人员肇事肇祸、暴力抗法事件,致8人死亡12人受伤(其中民警、协警3名),均是当事人吸食冰毒等合成毒品后导致。

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、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所长陆林教授告诉记者,相比鸦片、海洛因等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的传统麻醉毒品,合成毒品多以化学合成为主,会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,兴奋、致幻或中枢抑制作用更强,也更易成瘾。在吸食合成毒品后,吸食者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会出现严重偏差,比如毒驾者,会对距离、速度产生严重误判。

伴随合成毒品泛滥,当前我国毒驾数量骤增。2014年全国公安机关百城禁毒会战期间,各地交管部门就查处毒驾违法行为260起。某地甚至爆出公交车司机吸食毒品的事件,而许多长途汽车驾驶员采用吸毒来提神的方式已经不是秘密。毒驾继醉驾之后成为又一重大社会安全隐患。

陆林告诉记者,毒驾行为非常危险,因为吸食了毒品,会严重影响大脑认知功能,让人产生精神亢奋,甚至妄想、幻觉等症状,导致驾驶员超速、逆行、突然变道,后果不堪设想。

合成毒品与艾滋病是一对孪生姐妹,吸食合成毒品大大增加感染艾滋病毒的几率。来自2014年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,合成毒品滥用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1.4%。不仅如此,目前,随着一些80后、90后甚至00后加入吸食合成毒品的大军,合成毒品正不断威胁着我国下一代的健康。

青少年成为合成毒品滥用最大受害者

“你知道什么是合成毒品吗?”“你知道合成毒品的种类及危害吗?”“你了解合成毒品和传统毒品的区别吗?”本报记者近日随机走访了北京市的一些中小学校学生,就合成毒品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。

调查中记者发现,大多数学生对合成毒品的概念十分模糊,对新型合成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。目前青少年学生中了解或知道合成毒品的,小学生占40%至60%;中学生占70%至85%。仍有15%至20%的中小学生对毒品的认知程度停留在鸦片、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层面上。

当前,我国吸毒人员数量猛增的同时,吸毒人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。在社会不良风气的裹挟之下,在“偶尔玩一玩不会上瘾”的心理作用下,青少年已经成为合成毒品滥用的主力军。

国家禁毒委公开的数据显示,去年年底,全国登记在册滥用合成毒品人员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比达79.2%,平均年龄仅为28岁。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大城市,青少年吸毒者比例更高。正是鉴于新型合成毒品泛滥以及青少年涉毒的严峻形势,2015年国际禁毒日主题专门被设定为“青少年与合成毒品”。

青少年是人的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,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还处于懵懂状态,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诱惑。近年来,随着一些新型合成毒品的出现,青少年涉毒违法犯罪问题十分严峻。

北京市公安局禁毒总队预防宣教大队副大队长李轶凡告诉记者,在多年的宣传和教育下,北京青少年吸食海洛因基本呈现零增长,但吸食合成毒品的情况就没那么乐观。

“大多数青少年对麻古、氯胺酮等合成毒品有认识上的误区,认为这些只是聚会时助兴的东西,并不是毒品。此外,他们对合成毒品的危害认识不够,甚至认为它们还可以帮助减肥,使人兴奋、玩得更嗨。”李轶凡说。

另外,受毒品的亚文化影响,很多青少年认为吸毒很酷、很神秘,加之国内外明星偶像涉毒问题较多,青少年就更容易迷失自我。

李轶凡表示,当前媒体对明星的涉毒报道,是存在负面效应的。这些报道目前似乎更侧重于八卦,追求的是点击率、收视率等,却不知这样是会引起追星青少年的模仿心理。

多管齐下全力铲除“毒魔”

针对合成毒品滥用,国家禁毒委副主任、公安部部长助理刘跃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遏制合成毒品的蔓延,需要进一步加强全社会毒品宣传教育,让全社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认识到合成毒品的危害。

此外,不断加强对各种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、流通各方面的管控和限制,防止更多的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用于制造合成毒品。刘跃进认为,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合成毒品滥用的源头性措施。

据了解,今后,公安部将把治理合成毒品问题摆在禁毒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,防范、管控、戒治、整治多管齐下,不断加大综合治理力度,坚决遏制住合成毒品持续发展蔓延的势头。

为应对合成毒品滥用快速发展的严峻形势,提升治理合成毒品滥用的科学化水平,近日,国家禁毒委还成立了中国合成毒品滥用防治专家委员会。作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,时杰告诉记者,目前还没有治疗合成毒品成瘾的特异性药物。她告诫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,免遭毒品侵袭。首先,一定不要相信“吸一口不上瘾”的谎言,任何毒品都会让人上瘾,这一点要切记。此外,在朋友们聚会的时候,要警惕陌生人给的香烟、饮料、食物等;看到朋友们吸毒,他们劝你加入,如果你突然拒绝可能会遭到一些意外伤害,这个时候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走开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Cart

Back to Top